#20201014 -紀念漢娜.鄂蘭
自由的本質是什麼樣貌?
邪惡下必然有令人憎惡的面孔?
.
因為自己相當喜愛二戰前後與德國集中營故事的關係,漢娜.鄂蘭的名字一再被提起,讓我對這位20世紀影響力舉足輕重的政治哲學家心生想探究的念頭,也不斷的從她的思想中應證了現今種種概況!
.
✍🏻何謂真自由?
「沒有起而行就沒有真自由!」
鄂蘭想重新建立「政治」與「自由」的關係,她的自由觀有別於無形的思想或其他擁有自由權利的保障,而是去做,自由並非平白擁有,自由與行動永遠是同時同步。她所追求的核心,便是「在真正意義下的政治領域,人們才擁有真正的自由。」
文中提到鄂蘭相當崇尚古希臘城邦—公民能聚集在一起討論的政治經驗,這讓我聯想到不久前的#雲端哲人課程,關於鄂蘭看待時間的三大觀念,也是生命的三種境界:
行動(集體記憶的時間)是優於生產器物(線性時間)與純粹維持生存的勞動(週而復始的循環時間)。看看今日香港,他們所創造的群體行動,已是歷史中不朽的時間紀錄。
我們或許都想像過自由的各種模樣,但呈現在我們眼前的自由並非獨角戲,而是群體為了極其罕有的美好事物而一同奮鬥。
.
✍🏻何謂根本的惡?
與公民一同參與行動自由的極度相反,便是「不會思考」,無法理解他人的痛苦。
鄂蘭參與了這場納粹冷血戰犯-艾希曼的世紀大審,然而令她最感到驚訝的事實是,艾希曼是再普通不過的「正常人」。那句辯解的齒輪學說,讓盲目的服從,竟然成為一種美德?
「批判性思考及判斷能力的喪失,可以讓一個無獸性的人做出無數的獸性。」
判斷之所以重要,是它實現了我們人的多元性,並同時尊重其他人的想法,難就難在,主觀性越少,才能越容易與他人溝通並說服他人。這也是為何當鄂蘭闡述艾希曼「平庸的邪惡」理論一出,便遭當時同為猶太族人的千夫所指!他們所期待的是一個如惡魔般、無人性的野獸。然而鄂蘭如此的客觀與理性,卻也為後世帶來最具代表與影響力的觀察。
無法跳出個人世界的價值觀,將是極權主義的溫床。
.
特別紀念今天是她第114年冥誕。
這是本入門鄂蘭思想的書,她的理論隨著時間演進,句句驗證了現今詭譎多變的社會。所以為什麼我們直到今天仍需要鄂蘭?她的思想如警鐘,敲響了我們這個新時代仍時有的混沌循環。
-
《漢娜.鄂蘭》- 李建漳
#2020booklist #bookshare #漢娜鄂蘭 #hannaharendt #手繪 #📖 #李建漳 #哲學 #政治 #聯經出版 #好書推薦 #閱讀心得 #畫說有一天